本报记者 李逸萌 卢越 杨兆敏 郜亚章顺市配资
当关停的石灰窑内窑火重燃,飘来的却是书声琅琅、麦香阵阵。
清晨,走进浙江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,云朵还栖在半山腰,石灰窑前已是人头攒动。伴随着袅袅青烟,面包窑第一炉金黄喷香的面包出炉了。抬头望去,两座高达几十米的窑炉,一座是“面包窑”,一座是“窑书房”。
这两座窑,20多年前烧制的是石灰。
20世纪90年代,路里坑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“石灰村”,三衢山脚下,100余座石灰窑昼夜不停,满山石头在烈焰中化作石灰。鼎盛时期,路里坑村3个自然村曾开办石灰厂、碎石厂等企业40多家,从事石灰产业的村民近500人。
“灰尘特别大,我们洗完衣服都不敢晾到外面。”今年51岁的村民曾美君告诉记者顺市配资,那时候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地泥”是常态。
2000年前后,石灰窑陆续关停,轰鸣声渐渐消失。没了窑火,村子的发展遇冷,年轻人外出谋生,只有留守的老人守着矿坑。
近年来,路里坑村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依托区位优势,立足资源禀赋,将废弃的矿坑、羊棚等闲置资源变废为宝,打造羊棚咖啡馆、三衢艺术馆、面包窑等多个子业态,形成集旅游康养、文化服务、鲜辣美食于一体的“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项目”,承办研学、团建、亲子等各类活动,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,有效带动村民就业。
“我最拿手的是生椰拿铁和桂花拿铁,这也是这里卖得最好的两款咖啡。”2023年8月24日,从外地回到家乡的曾美君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子,这一天,她成了一名咖啡师。她工作的地方曾是村里废弃的羊棚,如今却成了可以边喝咖啡、边逗小羊的“羊棚咖啡”屋。
记者在这里看到,咖啡屋外一只活泼好动的小羊追逐着游人手里的草料,屋内原木色的桌椅“治愈系”风格拉满,处处弥漫着咖啡香。“去年10月1日,我做了786杯咖啡。”曾美君欣喜地向记者分享她的纪录。
2021年顺市配资,路里坑村和文旅企业共同组建乡村运营团队,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。
11幢闲置农房被改造成“三衢诗集”精品民宿;天然溶洞成为岩洞自然餐厅;曾经的猪栏摇身变为“三衢艺术馆”,馆内呈现三衢山一带的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、风土人情,此外还配有艺术展览、戏剧表演、文艺节目等一系列艺术展示活动;“羊棚咖啡”最大程度保留了废旧羊棚原本的结构和外形,让游客可以品着“村咖”,感受乡村的慢时光。
据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志亮回忆,改造项目刚开始推广时也不被外界看好,让他没想到的是,项目正式启动后,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、拍照。许多人愿意“沉浸式住下来”,感受乡村慢生活。“看到现在村里发展得这么好,连很多在外地当老板的村民都想回来。”刘志亮说。
今年春节假期,路里坑村重燃窑火,“不灭的窑火”项目启动——由两座荒废石灰窑改建而成的“面包窑”和“窑书房”开业。
路里坑村发展之“火”从未熄灭,只是换了燃烧的方式,从前烧石灰谋生,如今为乡村筑梦。
窑还是那两座窑,风景却已不同。
“面包窑”前,“窑主”陈美芳正用长柄铲翻动窑里的面团。登上一旁的“窑书房”,透过二楼露台的透明板能看到历史遗留的矿石堆,顶部的三角阅读区内,地质科普书籍、小说、诗集等整齐排列。
“这是周老师想出来的点子。”陈美芳口中的“周老师”是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周华诚。去年,他来到路里坑村,通过深入走访,发现村里的石灰窑承载着独特的矿山文化,便萌生了植入文化元素,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想法。“它不是废矿,而是金矿。”周华诚说。
周华诚邀请设计师团队参与设计,历时3个月,终于变“矿区”为“景区”,留住常山人对“石灰村”的乡愁。在周华诚看来,每一座村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名片,需要挖掘自身独有的文化。
左手面包,右手书,随着窑火重燃顺市配资,路里坑村也越来越“火”,更多游客前来“入坑”。目前,村里共有民宿及农家乐15家,年经营性收入近300万元。今年以来,村里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。
广瑞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